重庆大足石刻 - 门票价格、开放时间、位置和亮点

重庆大足石刻--门票价格、开放时间、位置和亮点。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由区内 141 处摩崖石刻组成。其中,国家级遗址包括宝顶山、北山(包括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刻山、妙高山和树正岩。市级遗址有尖山子、千佛岩、凤山寺、圣水寺、陈家岩、普胜庙等,区级遗址有板仓沟等 61 处。这里有 5 万多尊雕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道教和儒教题材,以高浮雕和浅浮雕为主,也有少量圆雕和线刻。与雕刻相关的碑文和墓志铭有 10 多万字。

大足石刻的雕刻始于唐初永徽年间,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在宋代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又有新增。这一时期广泛的艺术活动造就了庞大而全面的石刻收藏,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石刻艺术的顶峰。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细节复杂、题材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重要典范。

大足石刻的突出特点是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教,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这种综合反映了当时独特的文化和宗教景观,突出了不同信仰体系的和谐共存与互动。这些雕刻的特点是高度的民族性、世俗性和日常生活主题,使它们在中国石窟艺术的大背景下显得与众不同。


目录


基本信息

预计游览时间 一天
票价 旺季(3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
宝顶山遗址:115 元
北山遗址:70 元人民币
淡旺季(12 月 1 日至 2 月 28 日)
宝鼎山遗址:110 元
北山遗址:70 元
开放时间 8.30 - 18.00;最后入场时间:17.00
声誉 五星级旅游景点
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川渝旅游走廊地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电话号码 0086-023-43766699

地点和交通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重庆市,是令人瞩目的文化瑰宝。大足石刻坐落在大足区郁郁葱葱的山水之间,这些错综复杂的石雕和石刻遍布该地区的各个景点。这些雕刻装饰着悬崖峭壁和洞穴,创造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重庆游客可先在菜园坝汽车站乘坐长途汽车,然后转乘当地的大巴前往景区。全程约 3 小时,票价约 50 元。


大足石刻的历史

中国的石刻艺术起源于古印度,公元 3 世纪传入中国。石刻艺术在公元 5 世纪和 7 世纪(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在中国北方出现过两次高峰,之后在公元 8 世纪中叶衰落。在衰落的过程中,大足石刻于 9 世纪末崭露头角,并一直发展到 13 世纪中叶,从而将中国岩画的传统延续了 400 多年。此后,中国其他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型石刻,大足石刻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个不朽的成就。

唐朝开国

大足石刻的雕刻始于唐朝,特别是永徽年间(公元 650-655 年),最早的石刻出现在尖山子。在随后的 200 年里,圣水寺等其他遗址也出现了更多的石刻。重大发展出现在昭宗年间(公元 892 年),当时的常州刺史韦君靖建立了永昌村,并开始建造北山(北山)雕刻,包括北天王和千手观音。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 907-965 年),雕刻主要集中在北山。这些作品的特点是造型细腻多变,设计趋于精致华丽。

北宋盛世

北宋初期,大足的重点转向寺庙内的圆雕创作。从公元 965 年到 1077 年,摩崖石刻被暂停,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独立造像。著名的例子包括大钟寺、石壁寺和延恩寺的造像。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仅在大钟寺就出土了 100 多件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公元 1078-1173 年),摩崖石刻再度兴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32 处不同的佛教、道教和儒教遗址。这一时期的亮点是石室山摩崖石刻,它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 "三教 "思想,由当地地主燕洵于 1082 年发起。此外,南山、石门山和北山多宝塔等重要遗址也在这一时期完工。

南宋复兴

南宋初年,大足的雕刻活动达到了顶峰。北山转经洞以其精美的造像而闻名,是这一时期艺术成就的缩影。这个时代还见证了佛教、道教和儒家主题的复杂融合,反映了这三种哲学思想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融合。

大足石刻的顶峰出现在公元 1174 年至 1252 年期间,由著名僧人赵智凤领导。在他的努力下,宝顶山的雕刻达到了顶峰,雕刻了近 10,000 尊佛像,建立了中国密宗的主要遗址,代表了大足石刻的巅峰。

衰落与遗产

明清时期(公元 1368-1912 年),大足的石刻传统得以延续,但规模有所缩小。这一时期开发了约 39 处新遗址,包括千佛岩和光明堂。虽然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表现出了不俗的工艺水平,但它们普遍缺乏早期的规模和艺术实力,而且更侧重于世俗题材。


大足石刻的亮点

北山石刻

北山石刻,历史上被称为龙岗山,是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大背景下的一个重要遗址。这些石刻是由唐代(特别是景福年间)常州刺史韦君靖于公元 892 年开凿的。在随后的 250 年里,从晚唐到五代十国,再到南宋,该遗址不断得到开发,成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最重要的典范之一。

北山石刻以一个名为福湾的区域为中心,包括观音坡、佛耳岩和营盘坡等著名区域。这里有近 10,000 尊雕像,主要由寻求佛教保佑的世俗信徒出资建造。雕像包括 51 个不同的主题,其中以金刚乘佛教(密宗)为主,占总主题的一半以上。其他重要主题包括三阶教和净土宗。这些题材反映了那个时代流行的宗教信仰和佛教的世俗化,有别于早期的中国石窟艺术。

北山雕刻以其复杂的细节、精湛的工艺和典雅的美感而闻名于世。这些特点为它们在中国艺术史上赢得了显赫的地位。该遗址生动地展示了从 9 世纪末到 12 世纪中叶,跨越晚唐、五代和宋代的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和石雕技艺的演变和变化。


南区 福万遗址

南段包括几件著名的雕刻作品,如编号为 3、5、9 和 10 的作品,堪称晚唐时期艺术的典范。编号为 50 和 51 的雕刻是乾宁(894-898 年)和光化(898-900 年)时期的作品,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雕像的特点是人物造型健壮逼真。

该部分的亮点之一是编号为 5 的毗沙门天(Vaisravana)雕像。 这尊晚唐雕像高 2.5 米,宽 0.83 米。雕像面南,散发出威武雄壮的气势。毗沙门天头戴方形高冠,头顶环绕火焰和圆形光环。他身披铠甲,腰佩宝剑,右手向前伸出,左手上举。他的脚下是两个夜叉。他的两侧是各种随从和侍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情和姿势。北山的晚唐雕刻以其饱满圆润的造型、厚重坚实的外观和简洁大方的服饰而著称,它们共同传达出一种动感和流畅感。

福湾还包括六块重要的石碑和八根经柱。其中,唐代的《韦君敬碑》尤其具有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价值。碑文中保留了古代工匠的名字,如颖川许安和傅氏家族成员,包括傅元俊和傅世宁,为了解工匠对这一历史遗址的贡献提供了重要依据。


北区 福万遗址

福湾北部有一些最精美的北山石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 4.05 米、宽 4.1 米、深 6.79 米的转经筒(编号 136)。该龛采用平顶方形设计,中间是八角形的蟠龙柱。下层代表须弥山,装饰着首尾相接的缠绕龙。

佛龛中央的墙壁上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双手置于胸前,作教诲状。两侧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南壁雕刻的是文殊菩萨、如意观音和紧那罗观音,北壁雕刻的是普贤菩萨、日月观音和念珠观音。

洞壁上有五块南宋时期的碑刻,年代在 1142 年至 1146 年之间。其他著名的年代雕刻包括北宋咸平(998-1004 年)和靖康(1126-1127 年)时期的雕刻,以及南宋建炎(1127-1130 年)时期的雕刻。本部分的宋代雕刻典范包括《念珠观音》(编号 125)、《水月观音》(编号 113)、《孔雀王》(编号 155)和《地藏菩萨变》(编号 117)。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这些石刻主要以大佛湾为中心,还包括小佛湾、广达山、龙潭和松林坡。这些雕刻创作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佑九年(1179-1249 年),历时 70 余年。

这些雕刻分布在东面、南面和北面的崖壁上,包括 31 个大型雕刻和 17 个碑文。崖壁雕刻面积约 3,600 平方米。除弼鹿洞和圆觉洞外,其余均为大型摩崖石刻。

圣寿寺

圣寿寺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右后方。原名 "五佛崖",由南宋高僧赵之冕于淳熙五年(1178 年)创建。寺庙建筑群占地面积 5000 平方米,依山而建,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寺庙在元、明两代遭到破坏,但在明、清两代曾两次重建。

如今,圣寿寺保留下来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宝殿、三佛殿、燃灯殿和维摩诘殿。这七座殿堂均为清代重建,总建筑面积 1631.68 平方米。每座殿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为遗址的整体精神和历史价值做出了贡献。


光大寺

光大寺距圣寿寺约一里(约 500 米)。光大寺的石刻位于寺外的悬崖上,有三尊半身雕像。这些雕像的特点是发髻和头冠呈螺旋状,体现了当时复杂的艺术工艺。

距离圣寿寺约 2 公里处有龙潭摩崖石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摩崖底部的一尊坐像,头戴斗笠,腰系腰带,仰面凝视。摩崖上还刻有观音菩萨和其他人物的形象,以及两处不完整的题记。


达福湾 石刻遗址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方,是一个 U 型摩崖湾。这里的石刻连绵不断,长约 500 米,高 8 米至 25 米不等。雕刻分布在东面、南面和北面的崖壁上,共有 31 个编号部分。大佛湾的浮雕和雕塑以密宗佛教(金刚乘)为主,被视为宋代石刻的典范之作。

  1. 保护神和六道轮回:这些雕刻以保护神的形象和六道轮回的描绘开始,说明了佛教的宇宙观--三摩地(生生世世的轮回)。
  2. 万宝阁和华严三观:接着是 "万宝阁 "和 "华严三昧耶"(大日如来和两位随从菩萨),展现了当时宏伟而复杂的艺术风格。
  3. 观音菩萨(千手观音):最引人注目的雕刻之一是千手观音,它是慈悲的象征,细节刻画精细,手臂众多,象征着帮助众生的无穷能力。
  4. 佛陀的生活场景:这里的雕刻也很突出,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如出生(九龙浴太子)、悟道和般涅槃(死后涅槃)。
  5. 孔雀王经》及其他佛经插图:孔雀王经》、《维摩诘经》和其他佛经中的插图都是精心雕刻而成,每个场景都有丰富的叙事细节和图像元素。
  6. 毗卢遮那洞窟和《父母恩重经:毘卢遮那洞和《父母恩重经》中的场景展示了中国佛教中普遍存在的孝道主题。
  7. 地狱场景与道德教育:地狱变身场景和其他雕刻中描绘的地狱场景和道德教育突出了这些艺术品的说教目的。
  8. 其他重要描绘:崖壁上还雕刻着十殿阎王、道教神仙以及各种融合宗教和世俗主题的叙事场景。

每个雕刻都附有铭文、经文、赞美诗和诗歌,为视觉描绘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背景。没有两个壁龛是完全相同的,这展示了雕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小福湾 石刻遗址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侧,有 2000 多尊佛像。该景点的亮点包括

  1. 父母感恩经:这里的雕刻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强调孝道和道德教化。
  2. 十王地狱和地狱变身:与《大闹天宫》相似,《小闹天宫》也详细描绘了十殿阎王和各种地狱场景。
  3. 金刚乘造像和浮雕:该遗址包括许多深奥的佛教人物和复杂的浮雕,虽然规模较小,但同样细致入微。
  4. 皮鲁赞塔:毗卢山前有一座三层方形石塔,上两层刻有各种佛像和赵智凤像,下层刻有大量经文,故名 "经塔"。
  5. 唐宋石碑:该地区还包括一块宋代石碑,上面刻有 "唐刘本尊传",字迹部分清晰可辨,据说是由赵之冕重刻的。

毗邻大佛湾和小佛湾的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和法轮塔等著名建筑,周边地区还有零星的雕刻。这些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展示了宋代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奉献。


树正岩石刻

树正岩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中高镇大吴村,是道教石刻的重要典范。该石刻原为道观的一部分,后被毁。1937 年,为了保护这些石刻,人们沿着原来的摩崖地基修建了半边走廊,"半边寺 "由此得名。

树正岩石刻创作于南宋绍兴十三年至二十三年(1143-1153 年)。崖壁长 38 米,高 6.5 米,有 11 个龛。目前有 70 多尊造像和 13 块碑刻。这些雕刻主要描绘了各种道教神灵,其中包括

  • 叔明皇后:道教的重要神灵,通常与长寿和健康有关。
  • 东岳大帝:掌管泰山东峰的神灵,象征着权威和对生死的掌控。
  • 紫微大帝:天帝:与北极星有关的天帝,代表终极神权。
  • 三清:道教的最高神灵,象征宇宙的原始起源。
  • 玉皇大帝:道教神学中的最高统治者。

树正岩石刻是大足地区更大的道教石刻群的一部分,包括南山、石门山和石笋山的石刻。这些遗址共同代表了以 "三清 "和 "四圣 "为中心的综合道教精神体系。这一体系展示了宋代道教信仰和实践的演变。

舒城岩的雕刻为了解道教传统的发展和转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详细的铭文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使这些雕刻成为考古研究的重要资源。此外,这些雕刻中对道教神灵的描绘反映了宋代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凸显了当代人的审美偏好。

树正岩雕刻展示了宋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这些雕刻的人物造型精致细腻,尤其注重面部表情和服饰,是宋代服饰风格的重要典范。


妙高山石刻

妙高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贾家镇曙光村,主要以佛教雕塑为主,令人叹为观止。庙高山因山顶曾有一座古刹庙高寺而得名。妙高山石刻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特别是绍兴年间(1131-1162 年)。雕刻沿着长 35 米、高 13 米的崖壁延伸,共有八个龛。

这些石刻以其丰富的种类和复杂的细节而著称。它们主要描绘的是佛教题材,其中一个壁龛独特地表现了孔子、老子和佛陀三位一体的形象,说明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该龛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三教合一的例子。该遗址的亮点包括

  • 孔子、老子和佛陀:此龛的意义尤其重大,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三大哲学和宗教传统的统一。三合一象征着宋代这些传统的和谐与共存。
  •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被称为 "无量光佛",是净土宗的中心人物,其表情安详慈悲。
  • 西方三圣:这三尊佛通常包括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别代表慈悲和智慧。
  • 十圣观音:雕刻的观音菩萨形态各异,分别象征着慈悲和保护的不同方面。
  • 十六阿罗汉:这些佛陀的启蒙弟子被描绘成各种姿势,分别代表不同的美德和品质。
  • 水月观音:这幅观音像的特点是其宁静和反思的姿势,通常与月光和水的意象有关。

南山石刻

南山原名光华山,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区以南 2 公里处。南山石刻雕刻于南宋(公元 1131-1162 年),明代继续雕刻,清代至民国时期又有大量碑刻,是数百年文化和宗教意义的见证。作为一个道教石窟,它由六个石窟龛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 "三清窟"、"三圣母窟 "和 "龙窟"。值得注意的是,明正德年间还雕刻了 "真武祖师窟"。

三清石窟 "是南山摩崖石刻的缩影。每个龛的中央都雕刻着净玉、上清和上清三尊神像,两侧雕刻着六道天尊。石窟的墙壁上装饰着 220 座天人雕塑。整个区域约有 500 座雕塑,展示了道教神话中丰富多彩的神仙形象。

通往摩崖石刻区的是玉皇庙,现存有前殿、三清殿、太清亭等古建筑,大部分是上世纪 90 年代迁建或重建的。原老君阁曾供奉十二弟子像,民国时期倒塌。

南山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反映了宋代道教神仙的群像,是研究道教历史的宝贵视觉资料。

除了雕塑,南山还有 28 块碑刻。其中,南宋淳祐十年(公元 1250 年)的《何光贞别知县王孟英碑》记载了十三世纪中叶川东地区遭受蒙古族入侵后的基本社会政治历史,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石泉山石刻

石笋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三渠镇佛会村,雕刻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公元 1082-1096 年),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独特代表。这些雕刻由严迅出资,由文史领导的工匠完成,构成了一个杰出的宗教和哲学图像集,在九个石窟中包括 500 多件雕刻。

其中著名的雕塑包括 "观音菩萨"、"智公大师"、"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和十王 "以及象征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各种神像和人物。特别罕见的是 "三教 "雕塑,如 "文王龛"、"三佛龛 "和 "老子龛 "中的雕塑。此外,孔子及其弟子的雕塑也为该遗址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宋代的历史碑文和雕刻证实了石泉山石刻的创作时间跨度为元丰五年至三年(公元 1082-1096 年)。元、明两代又有增补,但规模较小。熙州和尚的 "元勋记 "碑文证明佛慧寺在宋元丰年间就已存在,明永乐年间又进行了修缮。遗憾的是,"文革 "动乱时期导致一些雕刻被毁。

石泉山石刻见证了中国文化中三大哲学传统的和谐共存。特别重要的是第六龛,供奉的是孔子及其十大弟子。壁龛中央是孔子的坐像,两侧雕刻着孔子的十大弟子,这在石刻中十分罕见。第七个壁龛中雕刻着佛祖的三种化身,象征着佛祖的三重本性。第八个壁龛的中央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雕像,两侧各有七尊代表神仙和大师的雕像,展现了道教哲学和神话的博大精深。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石门山上,是佛、道、儒三教和谐融合的代表作,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刻全长 71.8 米,高 3.4 至 5 米不等,被列为第 16 号遗址,由 12 个石窟和 400 多件雕塑组成。此外,这里还保存有记录 20 件雕塑的碑文、8 块石碑、8 份修复工作记录以及文伟一、文巨道和简仲金等工匠的姓名。

石门山石刻是一处佛教和道教形象并存的独特遗址,其中道教形象尤为突出。石刻的题材和主题多种多样,道教石窟以 2 号、7 号、11 号和 13 号为代表,展示了玉皇大帝、千里眼、顺风耳、五帝、炳灵、山大王和地母等神灵。佛教石窟包括 1 号、3 号、6 号、8 号和 9 号,展示了药师佛、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孔雀王和柯力帝木等神像。

石门山石刻描绘了无数神仙共处一室的景象,每幅石刻都精雕细琢,展现了非凡的工艺水平。作为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门山石刻遗址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的宗教、历史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它还是探索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宝贵资源,让人们得以一窥中国丰富的宗教和文化遗产。


关于大足石刻的日志


从评论中总结出的有用提示

穿得暖和点 山区比市区更冷,因此建议多穿衣服。

最佳路线 推荐路线是先参观宝顶山石刻,然后参观博物馆,最后参观北山石刻。北山石刻距离市中心较近,可以让游客少走一些弯路。

鞋类: 由于山上可能比较潮湿,楼梯上还长满了青苔,因此要穿抓地力好的鞋子。

同时游览宝顶山和北山: 宝顶山和北山都值得一游。北山更安静祥和,游客较少。建议先游览宝顶山,然后驱车前往北山。山上有停车位。

避免在景区内吃街边小吃: 不要在景区内的小吃街吃饭,因为那里的食物不好吃,而且价格过高。

, ,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