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宾阳洞

龙门石窟宾阳石窟。

龙门石窟宾阳洞灵岩寺原名灵岩寺,由三个洞窟组成: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和宾阳南洞。这些石窟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 500 年),距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宾阳石窟是北魏宣武帝为纪念孝文帝和文昭皇后迁都洛阳等历史功绩而开凿的。 和汉化改革的实施。它们是中国官方历史记录中唯一提到的石窟。宾阳石窟的建造历时 24 年,动用了 80 多万名工人。尽管投资巨大,但在北魏时期,只有宾阳中洞完工,宾阳南洞和宾阳北洞则在隋唐时期完工。


宾阳北洞

北窟始建于北魏,完工于唐朝初年(公元 641-650 年),窟内有一尊突出的阿弥陀佛像。佛像背后复杂的光环上装饰着火焰图案,为整个场景增添了活力。宾阳北石窟中的阿弥陀佛主像以独特的 "剪刀手 "姿态示人,这是一种罕见的佛教手势。在这个手势中,右手举起,掌心朝上,拇指、无名指和小指弯曲,食指和中指伸直。左手放下,掌心朝下,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其他手指伸直。此式传达出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力。由于侵蚀导致拇指消失,食指和中指之间的缝隙变大,这尊佛像很像流行的 "剪刀手 "手势,因此网民们给它起了一个幽默的绰号,如 "剪刀手 "佛。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建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 500-523 年),平面呈马蹄形,洞顶为圆拱形。洞深 12 米,宽 10.90 米,高 9.3 米。中央墙壁上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坐像、两位弟子和两位菩萨。北墙和南墙各矗立着一尊佛和两尊菩萨。这些佛像身形修长、表情温和、神态优雅,体现了北魏晚期流行的 "纤巧精致 "风格。

地板上装饰着莲花图案,象征着莲花池。天花板中央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浮雕,周围围绕着八位天人乐师和两位供奉神,所有浮雕都披着类似莲蓬的飘逸帷幔。正面墙壁上的大型浮雕描绘了维摩诘变身、悉达多太子喂虎、须达那太子行善、皇后和皇帝拜佛以及十位护法天王。

1978 年,为了保护洞窟的雕刻,砖砌的卷帘门被拆除,四头四臂和单头四臂达摩帕拉斯(保护神)等曾经被隐藏的雕刻得以显露出来。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始建于北魏,完工于隋朝(公元 595-616 年)。主尊阿弥陀佛面部丰满,嘴唇厚实,袈裟自然飘逸。石窟中的雕塑融合了北魏雄浑壮丽的风格和唐代活泼灵动的风格,代表了艺术表现形式的过渡时期。洞窟内发现的大量题记为研究龙门石窟的历史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记录。


龙门石窟的其他景点

香山寺

百花园

景山寺石窟

雷古台石窟

大日如来佛像

蒋宋别墅

金井寺

古阳洞

莲花洞

奉先寺

万佛洞

黔溪寺

医疗处方洞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